胡雪岩(1823-1885),本名胡光墉,幼名顺官, 字雪岩,出生于安徽徽州绩溪,13岁起便移居浙江杭州。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,政治家,徽商代表人物。
人物生平
胡雪岩幼小丧父,家境贫瘠,无钱延师就塾,仅粗通文墨。他凭着聪明玲珑、能言善道的本事,从一家钱庄的学徒,最后成为一个积赚三千余万两银资的国内首富,拥有数十家钱庄、当铺,生意涉及丝绸、茶叶、粮食、船舶、军火等业。
他为左宗棠筹办军粮药饵,向洋商借款购置军火并提供战时物资保障,使“西征”收功报捷。清政府给胡雪岩以军功赏加布政使衔(从二品)并赐于黄马褂,世称“红顶商人”。
胡庆余堂就是在胡雪岩鼎盛时期创办的。对中医药完全是外行并已年愈半百的他,何以要办一家药号呢?“一怒创堂”是当时较普遍的传说。一次胡母患病,胡雪岩唤人去杭州最大的药铺叶种德堂撮药,带回后发现其中有二味药霉变,手下人赶去要求调换,不料店伙计竟说“本店只有此种货,要好的话,请你家胡大官人自己去开一家药铺”。胡雪岩因而斗气,决心创办药号。胡雪岩经营胡庆余堂仅为十年时间,而且采用职业经理的管理模式,却一跃而成江南药王。“从政要学曾国藩,经商当学胡雪岩”,遂成为一句旷世名言了,个中哲理耐人回味。
胡雪岩有一句挂在嘴边话:“要想做善事,手中先有钱。”胡雪岩富可敌国,盖一幢房子,开一家药铺,不在话下。但他在经营这份产业时却很用心,开张之日,胡雪岩亲自书写“戒欺”匾文,作为店训高悬中堂。他遍请名医,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各种秘方、验方,修制成富有特色的胡氏中成药。由于地理文化的影响,胡庆余堂传承了南宋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”的全部精义,形成了以关注“民间”疾病为主流的医疗诉求,恰与地处京城为皇家御用的“同仁堂”形成了对峙,于是业界就有了“北有同仁堂、南有庆余堂”之说。
胡庆余堂留下了很多耕心制药的故事,如:做“全鹿丸”要“抬鹿游街”,以示货真价实;做“辟瘟丹”须“斋戒沐浴”,力求制药卫生;做“紫金丹”特制“金铲银锅”,质量精益求精;一口大香炉置于大堂正中,顾客认为药品有异议可投入炉中焚烧,并允许当即调换;胡庆余堂开张前三年,员工穿着号衣在水陆码头广施太平药;还有“钱江义渡”、“开仓济世”等慈善之举。胡庆余堂一时名噪大江南北,在民间曾流传一个极端的说法:以胡庆余堂的牌子,哪怕用泥土做成丸药,也能卖上三年。
胡庆余堂正大门为青石库门,门楣上嵌有“庆余堂”鎏金匾额,这三个字是南宋奸臣秦桧手写的,秦桧写得一手好字,胡雪岩将原来秦相府的堂号“余庆堂”倒过来为“庆余堂”所用,除了欣赏以外,还隐含着从反面利用秦桧“名人效益”的因素,也算是胡雪岩得意的一则广告创意。和天底下所有的药店不同,走进胡庆余堂,并不是常见的营业大厅,而是一屏刻着“进内交易”的告示牌,其字迹远看好似个个凸出,近看才知字字凹进,真不愧为能工巧匠之作。其实,是让你的眼神在这里停留,这是入门后的一个告知,彰显得大气从容。过门庭左转,便是一条朱漆走廊,廊下是长长的一排美人靠,廊外不乏修竹和流水,乍一看,仿佛是进了哪个大户人家的后花园,而长廊右壁上悬挂着一溜36块金字药牌,又把人们的思路回缓过来,此处仍是一家药铺。
胡雪岩财大气粗,性格上有张扬的一面。当年,慈禧太后准备重修圆明园,从国外进口了大量的楠木、铁糙等名贵木材,因宫廷之争使胡雪岩找到了斡旋机会,于是就有了“慈禧让木”的故事。当这些皇家之物,将成为江南药府的建筑元素时,胡雪岩决定延请名师,精心打造一座既具有徽派情结又不失园林风格的工商型的古建筑。据说当年建店时,主人期望着店铺生机长存,有意将整个建筑设计成宛似仙鹤的形状。门庭是鹤首,长廊是鹤颈,沿长廊走到底向右拐便是鹤身,宽敞气派的营业大厅,宫灯高悬,画梁雕栋。顶棚玻璃透光明亮,厅堂陈设琳琅满目,这一切无不显示出药号主人显赫的声势和殷实的家藏。
然而,在大势张扬的同时,胡雪岩却恰如其分地保持着一份内心的收敛,在建造这座方正恢宏的建筑时,为什么它的外围缺掉一个角?原因是胡雪岩当时“吃”下这块地皮,旁边却有一家豆腐作坊的老板不肯出让房子,凭胡雪岩的势力欲将其搬迁不费吹灰之力,但胡雪岩却说:“泰山不压卵巢。”终不肯强人所难,于是留下了“缺角”的遗憾,同时也留下了“胡大善人”的美誉。